“民以食为天”,《“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打造一批食材可溯、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前期调研显示,目前有 83%的老年居民买菜回家做饭,但做饭的意愿不足四成。社区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助餐、休憩和社交场所,深受期待和欢迎,已成为社区适老化改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老年食堂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相关政策和规划布局有待完善。老年食堂缺乏刚性的规划和可操作性指导文件,依靠现有公建配套普遍存在可利用空间不足或适配性不强的问题。有些老年食堂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建成后使用效率不高,比如有的街镇兴建了400 平米的老年食堂,但实际上座率仅一半左右。二是服务能力及功能定位有待明确与提升。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自我盈利能力较差,对于政府优惠补贴支持依赖度高。基层政府责任过大,导致发生矛盾纠纷时,容易上升为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牵扯了基层较多人力精力。
为此,建议通过模式创新,推动老年食堂做到“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
一是立足“政府办”。将老年食堂纳入十五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完善老年食堂建设和运营的相关指导文件,出台普惠性助餐服务指导政策。采用场地租赁、引导改造等方式,着力提高老年食堂的密度。运用“政府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形式,政府进行前期规划指导、运营核算、评估和监管,推动老年食堂可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市场做”。鼓励多样化运营模式,引导民营企业、非全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经营、管理和建设老年食堂,政府在土地空间、政策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但对老年人在老年食堂就餐要给予指导价,确保公益性。如通过政府引导现有市场化餐饮商铺经适老化改造后转型为老年食堂,按照政府指导价提供老年人就餐服务。另外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组建专门负责城市社区民生基础设施的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运作;发挥国有保险公司资金期限结构长的优势,引导规范其参与养老产业,投资老年食堂项目。
三是提倡“社会助”。多部门联动,优先规划建设通向老年食堂的无障碍步行通道、雨廊以及其他适老化配套公共设施,连通实现老年人“家门口—楼道口—街口—老年食堂口—公交地铁口”的“多口畅达”。调动爱心企业力量,鼓励商家捐助设立“老年餐桌”。将老年食堂建设融入社区助老服务网络,延伸到出行不便老年人家门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创:政协头条
作者:李国华
原标题:《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加快推进社区老年食堂建设》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