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在疫情防控、打击整治等多因素作用下,我国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已降至近十年来最低点,毒品供应、毒品消费规模持续减少,现有吸毒人员较高峰期下降56%。
(资料图)
近日,中国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发布《2022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呈现上述禁毒趋势。不过,《报告》也发现,由于贩卖渠道受阻,毒品价格飙涨,部分吸毒人员转而寻求其他麻精药品等进行替代,当前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仍较为多发。
6月25日,民警在贵州省开阳县第二小学禁毒园地为学生讲解禁毒知识。 今年的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近日各地开展以“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增强社会群众防范毒品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参与禁毒工作的社会氛围。 新华社发
全国现有吸毒人员较高峰期期下降一半,云贵川渝吸毒人员逐年下降
南都记者关注到,我国毒情形势整体向好,现有吸毒人员、新发吸毒人员均呈大幅下降趋势。
中国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发布的《2022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底,现有吸毒人员112.4万名,同比下降24.3%,较最高峰时期下降56%,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79万名,同比上升11.4%;新发现吸毒人员7.1万名,同比下降41.7%,较最高峰时期下降86.6%。现有吸毒人员连续5年下降,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连续10年上升。
西南地区是毒品治理的重点区域。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西南地区各省份近日公布的吸毒人员等涉毒数据,均呈大幅下降趋势。四川省司法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现有吸毒人员、冰毒外流数、案件数、川籍外流贩毒人数、破获毒品刑事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分别同比下降28%、95%、62%、33%、16%和21%。
云南省检察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批捕、起诉毒品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9.61%和37.72%,毒品犯罪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此外,据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介绍,今年以来,云南省共缴获毒品476.9公斤,新发现吸毒人员同比下降24.65%。
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贵州省现有吸毒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较2019年同比下降64%,贵州全省外流贩毒人数实现连续7年下降,甩掉了“外流贩毒大省”的帽子 。
重庆市禁毒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共查获吸毒人员1.45万人次,责令社区戒毒3000人,强制隔离戒毒在所8900人,新收治病残吸毒人员1000余人,现有吸毒人员同比下降7.0%,新发现吸毒人员连续三年下降。
毒品价格飙涨、边境封控等原因致毒品消费萎缩
我国吸毒人员大幅下降的原因有哪些?上述《报告》分析,受疫情防控、边境封控等诸多限制和全国禁毒部门开展“清源断流”专项行动打击堵截影响,毒品走私贩运活动大幅减少。
毒品价格大幅飙升也是原因之一。《报告》提到,受供给量大幅减少、毒品贩售贩运渠道受阻等影响,常见毒品全国零售平均价格较上一年度大幅上升,如海洛因为1261.1元/g,同比上升31.6%,冰毒晶体1207元元/g,同比上升37%,氯胺酮794元/g,同比上升67.7%。
随着我国吸毒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以及戒毒管控措施不断加强,毒品消费市场持续萎缩。最高法院6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非法持有毒品案件853件、容留他人吸毒案件6301件,较2015年高峰时的10875件和35867件分别下降了92.16%和82.43%。
但《报告》也提醒,随着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国内毒品问题也出现新情况新动向,禁毒斗争形势也更加复杂多变。
这是6月26日在缅甸仰光拍摄的毒品销毁活动现场。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缅甸毒品泛滥管控中央委员会当天在多地举行毒品销毁活动。 新华社发
“金三角”地区仍是我国最主要毒源地
从毒品来源来看,我国毒品主要来自境外,国内地下制造毒品市场占比极小。《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共缴获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3类毒品11.7吨,同比下降32%,其中来自境外10.9吨、来自国内渠道0.8吨,分占缴获毒品总量的92.3%和6.7%。
“金三角”地区仍是我国最主要毒源地。《报告》称,2022年全年缴获海洛因1.3吨,同比下降27.6%,其中来自“金三角”地区1.29吨、“金新月”地区15.8千克,分占缴获总量的98.8%和12%。缴获冰毒9.1吨,同比下降39.3%,其中来自“金三角”地区8.4吨,占缴获总量的92.1%。
国内毒品制造呈现何种特点?《报告》分析,通过持续推进“除冰肃毒”专项行动和重点地区突出毒品问题整治工作,创新完善全链条打击模式,国内规模性制毒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缴获毒品656克,同比下降12.4%,制毒活动在部分省份零星散发,呈现出选址隐蔽、规模小型、分段加工、多点合成等“零、小、散”特点 。
此外,制毒物品流失也不断减少。《报告》称,通过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监管,推进制毒物品清理整顿,强化流失堵截倒查工作,国内制毒物品流失得到有效防控。全国破获制毒物品案件287起,同比上升24.8%,缴获各类制毒物品660.2吨,同比下降48.5%。不法分子为逃避法律监管、规避打出,不断研发改进制毒工艺,寻求更多种类非列管化学品用于制毒。
6月26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民警为小学生讲解毒品危害。 当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新华社发
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较多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常见毒品居高不下,毒品“买不到、吸不起”成为普遍现象,导致部分吸毒人员转而寻求其他麻醉、精神药品等进行替代。
上述《报告》显示,2022年公安机关查处滥用曲马多、二氯西泮等麻精药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人数增多。吸毒人员滥用毒品替代物质后,容易导致精神异常、出现幻觉或者狂躁症状,存在肇事肇祸风险。不法分子利用迷药类精神药品制成“迷奸水”“听话水”,实施强奸、猥亵等犯罪活动。
还有医疗从业人员参与其中,将麻醉、精神药品贩卖给吸毒人员。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在6月25日的最高检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国家禁毒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传统毒品获取难度较大,不法分子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作为传统毒品替代物进行贩卖吸食。从检察机关办案来看,当前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仍较多发,特别是医疗从业人员在管理、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导致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被非法利用,甚至流入制贩毒渠道,社会危害严重。
最高检发布的5件惩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失管涉毒犯罪典型案例中,有多起为医务人员参与其中。其中一起案例中,医务人员喻某才为非法牟利,在收受贩毒人员好处费的情况下,以虚构病患的名义从其所在医院套出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贩卖给贩毒人员。检察机关在严惩毒品犯罪的同时,运用检察建议、推动强化医务人员教育管理等手段,切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涉毒渠道。
元明称,检察机关将加大办案力度,依法严惩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对于相关行为构成毒品犯罪的,应当依法以毒品犯罪进行追诉,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实习生 唐小狄 发自北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