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现场。记者 胡妤雅 摄
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3月19日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举行。来自20个国家和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的190多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交流减贫治理与乡村建设经验,共谋世界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资料图片)
怒江减贫的生动实践,引起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大家认为,这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历史进程的缩影,也为全球减贫治理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清晨,中交集团派驻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第一书记李微来到大山深处山药种植基地,查看年前种下的山药是否发了芽。
即将结束为期三年的驻村工作之际,李微仍然十分牵挂村里的产业建设。
入驻秋那桶村三年来,李微带领村“两委”班子,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求变,用党建+模式,成立酒店服务公司和餐具洗涤厂,以村里18家民宿客栈、农家乐、酒店为中心,面向丙中洛全镇开展旅游接待、酒店宾馆布草、餐饮用具清洁等服务,使村集体经济从“零”发展到“百万”,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一个样。
“旅游服务业、建筑业,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山药种植业,秋那桶村民今后的增收富裕渠道将会越来越广。”李微说。
与会嘉宾与古炭河村民一起载歌载舞。记者 胡妤雅 摄
这是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中交集团对口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个缩影。1995年起,中交集团坚持“怒江所需、中交所能”,实施了交通、产业、教育、就业、医疗、生态、文化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培育形成“中交助梦”责任品牌,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帮扶经验和模式,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交经验和中交方案。
中交集团援建了中交怒江连心桥、中交福贡木尼玛大桥,解决了10万群众出行问题;援建了怒江建筑产业园、怒江香料产业园及独龙江草果烘干厂,购买和帮助销售当地农特产品,让怒江草果、茶叶、蜂蜜等农特产品走出峡谷;连续6年支持举办“中国交建杯”怒江皮划艇野水公开赛,支持乡村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怒江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路上,中交集团认真落实“四个不摘”,做到“定点帮扶支持力度不减、资金投入力度不减、派出挂职干部力度不减”,以最强的担当,与怒江一道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022年,中交集团及所属单位向怒江州拨付帮扶资金2.33亿元,培训乡村基层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646人、帮助脱贫人口转移就业1223人、送教送考上门,培训电焊工、架子工、建筑安全管理人员209名。
对口帮扶怒江27年来,中交集团形成“短期帮扶就业、中期帮扶产业、长期帮扶教育”的三位一体帮扶模式。一批又一批中交人,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大峡谷,与怒江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坚决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全力助力乡村振兴,一心一意让怒江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福贡县老姆登村村民腊付春怎么也想不到,常年在外务工的他,有一天也能吃上“旅游饭”。村里特色旅游村项目实施后,回到村里的腊付春利用自家房屋经营起农家乐,旅游旺季,毎天能有800多元的收入。
“感谢上海亲人,帮我们修建了美丽的彩虹旅游路,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学习旅游服务接待技能,发展旅游业,走上新的致富路。”腊付春说。
2021年,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怒江州小组投入帮扶资金,大力援建老姆登·知子罗景区乡村旅游产业公路建设和换乘中心项目建设,一举解决了“路难走、车难停、人难留”的问题。如今的老姆登、知子罗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昔日乡村换了新颜,景区环境优美,吃住一应俱全,保障服务周到,成为了“游客都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网红”景点,许多和腊付春一样的村民搭上了上海亲人帮扶的列车,驶向更加明媚的春天。
在浦东新区帮扶下,福贡县采取“沪滇协作+村集体+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的模式,相继实施了“福贡园”“古当村鱼塘提升改造”“阿达养鸡场”“村集体经济综合体”等项目,高山村寨农民群众生产方式、增收来源逐渐多样化。
社工到搬迁社区开展志愿帮扶工作。通讯员 祝林华 摄
教师、农业科技人员、医生……浦东新区选派到怒江的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质量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队伍建设与单位管理不断加强,工作内容不断深化。
在2023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上,中交集团总经理王海深情表示,今后,中交集团将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着力点,与怒江州委、州政府和广大怒江人民携手并肩,统筹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事业,为减贫治理和全球发展贡献中交智慧和中交力量。
绵绵春雨中,贡山县10余名科技特派员会同普拉底乡技术员到沿江种植草果村寨,现场指导村民开展管理工作。
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草果,普拉底乡其达村草果种植户余学明脸上全是笑容。去年,家里光草果一项就收入5万元。
“现在,县乡党委政府开展科技入田和草果提质增效工作,我们草果管理技能提高了不少,种植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希望种出最好的草果,过上更好的日子。”余学明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也是引领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强化科技资源协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支持、科技人才支持等方面下足功夫,将科技力量汇聚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
2022年10月底,怒江州乡村振兴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开班,50余名草果产业、合作社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培训中,学员通过集中学习、实地观摩等,掌握了怒江草果标准制定和认证相关政策、草果烘干干燥工艺、草果营销与发展策略、草果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等一系列专业技能。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做游戏。记者 李寿华 摄
近年来,怒江州坚持用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在常态化开展产业技术培训的同时,把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本土科技人才作为重要抓手,成立了怒江香料产业研究院,全方位开展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产业科技服务工作。先后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累计认定科技人才456人,科技特派员139人。采取国家、省、州、县专家“四级联动”组建科技特派团的方式,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院校联系与合作,引进院士(专家)200余人次到怒江指导草果产业,培训本土科技人员300多人次。
为把草果产业做大做强,确保草果种植户长期受益、稳定增收,怒江州依靠广东、上海等地科技资源和消费市场,全方位加大草果精深加工、草果系列新产品研发、构建怒江草果品牌等全产业链建设,推动怒江草果产业由资源型“小特产”向富民型“大产业”转变。
3月16日,昆明市退休教师陆卫萍到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体验旅游文化节时,去了一趟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在那里,陆卫萍惊讶地发现,作为食用香料的草果,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变身”草果酒、草果香水、草果茶饮、草果面膜……这一切,让陆卫萍大呼“惊奇”。
在草果产业发展中,怒江州投入2300多万元研发资金,与华南农业大学、云南省中医药大学、云南绿宝香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企业合作,实施《草果全基因组分析与功能基因挖掘》《怒江草果优良种质筛选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草果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等项目,在草果调味品、保健食品、功能饮品、化妆品、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等方面开展产品研发,共研发出7个系列40余种产品,引领草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怒江草果总产值达13.2亿元,直接带动4.31万户16.5万群众稳定增收,其中脱贫户2.68万户8.24万人。小小草果,通过科技赋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促进群众增收的“稳定器”作用,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阳春三月,走进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古炭河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沿河而建的民宿区、休闲区、烧烤区、娱乐垂钓区和半山腰的果园,游人熙攘,人声鼎沸。
三河村风景优美,森林茂密,古炭河、湾转河、滴水河3河交汇,有闻名遐迩的阴阳瀑布、百鸟谷、草果庄园,是泸水市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2022年10月15日,在中交集团7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下,古炭河实验示范村正式建成开业,成为怒江乡村旅游新的打卡点,探索出“三棵树、三棵草、一只鸟”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催生了“生态+旅游”“观鸟经济”等新产品新业态,实现了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双赢”。
春季,贡山县独龙江乡马库村周边,连片的草果林郁郁葱葱。
浦东新区援建的老姆登村游客换乘中心。记者 李寿华 摄
村民江忠达在自家草果地里忙着除草、修剪枯叶,他说:“国家政策好,扶持我们种草果,生活越来越好了。”
乡村振兴中,怒江州立足生态资源、气候禀赋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增值收益。福贡草果、茶叶,贡山草果、蜂蜜,泸水高黎贡山猪、咖啡等“绿色宝藏”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发展茶园、核桃、柑橘、养蜂产业,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怒族旅游村寨,怒族群众依靠特色生态产业和旅游业走上致富路。
“处处是茶园,处处是花草树木。村寨越来越美,环境越来越好,大家齐心协力建设最美村寨,争着学新技能,争着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老姆登村村民亚珍说。
近年来,怒江州扎实推进“百千万”示范工程,启动实施5个示范乡(镇)、82个精品示范村、173个美丽村庄和5万户美丽庭院建设,打造“10大庄园”和“10大乡愁保护地”,成立184个生态建设专业合作社,选聘3.1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21.9万人参与生态建设。做好山区开发、林业经济、立体农业3篇文章,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引导各村建设草果、核桃、漆树、中药材、茶叶、养蜂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一批批生态好、产业兴、乡风好、百姓富的示范村如雨后春笋,遍布峡谷两岸。
到三河村“百鸟谷”观鸟、到老姆登村观茶园,到独龙江乡欣赏碧水蓝天……怒江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吸引着一拨拨游客前往。
暖春时节,漫步峡谷大地,草木苍翠,山野泛青,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宽敞通畅,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靓丽整洁,青山碧水下美丽的乡村萌生新的希望……处处能看到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
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怒江州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新发展阶段,怒江州保持频道不换、重点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始终把增加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坚持抓实抓细稳就业、兴产业、激发内生动力“三项举措”,有效保障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怒江州围绕让群众“有事做、有收入、能融入”抓实后续扶持,动员群众外出务工,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户均2.05人稳定就业,在安置区及周边建成一批帮扶车间、“微菜园”。2022年,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5068元。
立足东西部协作、央企定点帮扶等平台,拓展脱贫群众就业渠道促持续稳定增收,对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通过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进行吸纳安置。2022年,怒江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37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2.19万人,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816元。
一场春雨过后,走进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新四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们穿梭在菌垄间,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羊肚菌从根部割下,放入篮子里。
“在村里的合作社务工,每天不仅有150元的工资,还有免费的午饭。”甲生村重丁组村民王小燕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
清晨,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党总支书记孔智觉与村民们到灵芝生产基地搬运腐殖土。“以前,我们收入就靠玉米、洋芋。现在,黄精、重楼、灵芝种植业和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家家户户有稳定的致富产业。”孔智觉说。
如今,怒江州各族群众思想大改变,素质大提升,有的就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有的做生意、跑运输,有的外出务工学技能,有的开农家乐、办客栈、做微商,有的成为建筑工人、农产品经纪人,生产方式多样化,增收来源多样化。2022年,怒江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经济纯收入14963元,80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群体动态清零。
声音
中国用科技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对于广大与贫困作斗争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尽管莫桑比克的经济正在增长,但贫困仍是现实。我国超过70%的贫困户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学习中国经验,我们需要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完善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大规模开展知识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莫桑比克驻华大使玛丽亚·古斯塔瓦
扶贫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区域扶贫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对此我想强调三点。一是自由贸易。我们很开心看到今年中国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乌拉圭愿积极与中国探讨,推进下一步中乌自贸合作事宜。二是环境保护。中国在减贫治理、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可喜成就,云南也在推动深度脱碳和碳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表现突出。脱贫与环保双管齐下,中国的这些实践经验值得学习。三是数字化。乌拉圭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拥有众多优秀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我们希望与中国互拓进出口市场,交流技术、融合智慧,共同致力于全球数字化经济发展。
——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
自1995年国家安排对口扶贫工作起,中交集团已与怒江心手相连、合力攻坚28年。中交集团倾力投入,无偿帮助扶贫资金12亿元,实施了600多个扶贫项目,培育中交筑梦责任品牌,为怒江整体脱贫贡献了中交力量。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围绕基础设施、产业、环境、资金、教育、人才六大要素,坚持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共进、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并举、政治引领和组织引领同行,继续助力怒江乡村振兴。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海怀
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是目前中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在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我们致力于升级数字产业。比如,发射了3颗卫星,建立地空交互系统,搭建物联网平台。以怒江的咖啡基地为例,基地传感器及时采集种植区的温度、湿度,监测土壤养分、水分和病虫害,实时传到卫星进行后台分析,再将分析信息给咖啡园的管理团队,实现精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遥
乡村文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柔性力量,也是衡量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云南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在自治、法治、德治联动的治理体系下,着力推进风俗治理,丰富易地搬迁群众文化生活,为构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乡村文化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云南在乡村文明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如乡村缺乏文化自信,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有限,乡村文化人才不足等。下一步,云南需把握乡村进步的内在规律,尊重历史,弘扬传统,挖掘特色,增强文化产品精准有效供给,同时积极总结经验,为全国乡村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云南智慧和云南样本。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源洁
云南网记者 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陆娉婷 祝林华 郭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