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周刊 | 琼剧新声代
编者按:作为琼岛乡音的代表,琼剧在海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进一步扩大琼剧等海南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塑造海南文化品牌。近年来,我省在推动琼剧创新发展方面大胆尝试,形成了一些新成果。本期海南周刊聚焦“琼剧新声”,敬请关注!
(相关资料图)
“补天遗石辟南荒,天涯雪爪千古扬。笠屐行吟咏绝唱,载酒劝学翰墨香……”2月23日,时隔25年,经典琼剧《苏东坡在海南》在海南省琼剧院再次与观众见面。伴着悠扬琼音,两代琼剧演员共唱豪迈诗词,新老观众共品东坡人生。
近年来,我省琼剧院团以创新为抓手推动琼剧艺术传承发展,在“老戏新演”“创排新戏”等方面持续发力。《苏东坡在海南》《红叶题诗》《青梅记》《玉兔情缘》等传统剧目重登舞台,受到戏迷欢迎;《红旗不倒》《县长王大鹏》等新剧目陆续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苏东坡在海南》剧照。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陈望 摄
东坡的两张“新面孔”
1998年,琼剧《苏东坡在海南》首演后,不仅在省内掀起了一股东坡文化热潮,还带来了琼剧表演新风。这部追求琼剧歌舞化、歌舞琼剧化的作品,融入了许多舞蹈元素,如斗笠舞、闹春斗牛舞等。在戏中,舞蹈成为塑造人物、展现民族风情、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就是这样一种创新性的琼剧表达方式,当年在行业内外引起了热议。有专家评价:“融戏曲、歌舞于一体,好听,好看,好懂。”也有人认为将歌舞植入戏中,缺失了琼剧传统规范与韵味。
时间证明,那次创新最终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该剧曾在全国多地演出,荣获海南省第七届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文艺调演“特别奖”、第一届琼剧艺术节“特别荣誉奖”,并在第九届文华奖评选中获“文华新剧目奖”。
25年过去,《苏东坡在海南》从新作变成了经典。去年,省琼剧院决定对该剧进行全本复排,让这位“老朋友”换一张“新面孔”与观众见面。
“时代在发展,复排必定要融入新的想法。”国家二级导演、《苏东坡在海南》总导演周冰介绍,创作团队认真修改提升《苏东坡在海南》的剧本,只为塑造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东坡形象。比如,在诗词展示方面,原先的剧本为了押韵写成了五字句,为了精准还原文本,他们将许多诗词台词修正为七字句。在舞美意境方面,旧版《苏东坡在海南》注重写实,新版则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看完新版《苏东坡在海南》,海南省琼剧院创作研究室主任潘心团不禁想起25年前“初见”苏东坡时的感受。他说,创新是琼剧的生命力,“琼剧要发展下去,总要有一些改造和转型,只要不改变海南方言的唱白,保持琼剧唱腔音乐的韵味特色,其他艺术样式的创新都是有必要的”。
一票难求的《红叶题诗》
老戏复排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一批经典剧目以新面目亮相舞台,成为琼剧创新发展的鲜明注脚。
以2021年底复排的《红叶题诗》为例。该剧久负盛名,演出历史悠久,曾轰动海内外,广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琼籍侨胞的欢迎。“当我们准备让这部剧重现舞台时,许多行内人信心不足,因为这是传统琼剧的‘巅峰之作’,演不好可能会挨骂。”潘心团说。
经典琼剧《红叶题诗》复演剧照。资料图
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省琼剧院综合整理多版剧本,在保持剧本、曲谱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加强乐队编配,通过演员表演、舞美设计等提升舞台效果,为海南戏迷带来了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版《红叶题诗》。该剧一出,剧场外甚至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一票难求”的状况。
“守护传统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创新发展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认为,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复排《红叶题诗》等经典剧目很有必要。
复排经典之作,要做到“出新意”并非易事。回望近年来的国内文艺演出市场,不乏复排复演的失败案例:有些作品“修旧如旧”,甚至一字未动,连化妆、服装也以“考古”的方式复原;有些作品“用新瓶装旧酒”,用新唱腔、新表演、新舞美讲述老故事;还有的可谓改造得“脱胎换骨”,除了剧中人物姓名未变,故事完全是一个新故事。
“经典戏剧复排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周冰看来,复排不是简单地“再演一遍”,需要对传统有一定的提升,做到去芜存菁,凝练出新的、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主题。
经典琼剧《汉文皇后》讲的是国舅伏法的故事: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平无视刑律,刺杀都尉后,皇帝与窦皇后为严肃法纪,决定按律治窦广平死罪。复排后的这部剧体现了朴素的法治观念。
“关键是要处理好经典原作和复排新作的关系。”潘心团认为,复排首先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随着时光流逝,传统戏的部分内容可能会变得粗糙或不合时宜,但它也保留了本剧种原汁原味的艺术精华,比如在唱腔音乐、表演程式方面。他说,有时候原剧照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作之“新”与人才之“兴”
琼剧有近400年的历史,流传下来传统剧目2000余部。一些剧情落入俗套、情节简单、主题不合时宜的剧目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而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剧目则代代相传,不断被搬上舞台。
潘心团介绍,《红叶题诗》《张文秀》《广东开科》《搜书院》《狗衔金钗》等剧目,虽然大都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戏,但主题思想是积极的,唱腔音乐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唱腔特色及表演程式值得琢磨,戏里装着琼剧艺术的“魂”,“这些剧目值得存放在琼剧艺术档案里,等待不同时期的艺术工作者把它们介绍给不同时期的观众”。
现代琼剧《红旗不倒》剧照。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除了让传统剧目绽放光芒,省琼剧院近些年还创排了不少新作,如以“共谋农村新发展 共建美好新海南”为主题的现代琼剧《圆梦》《木棉花开》等,如挖掘海南本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故事创作的《下南洋》《海瑞》《王国兴》《冼夫人》《红旗不倒》等精品剧目。
无论是老戏复排,还是创作新戏,都离不开创作团队的建设和琼剧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琼剧发展面临年轻观众流失、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的情况下,让一批富有舞台经验又有文化积淀的琼剧名家“传帮带”培养青年琼剧人才,是当务之急。
不久前,省琼剧院举办了一场“拜师收徒”仪式,著名琼剧演员符传杰、刘秀蓉、吴多东,编剧陈涣,作曲黄志启,演奏员陈艺武、张雁等“老师傅”喜收新徒。
在仪式上,陈涣送给徒弟陈保良一本书和一把剑。“这本书写的是海南历史,意在激励保良,学史崇德更要学史修德;这把剑意为‘十年磨一剑’,学编剧很难,他必须多读好书、多看好戏、多写多练,才能百炼成钢,为古老的琼剧增光添彩。”陈涣说。
杨济铭表示,省琼剧院通过“师带徒”口传身授、举办培训讲座等方式提升青年演职员的专业技能。未来,该院还将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跨剧种交流”“跨院团实践”等形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带动琼剧艺术薪火相传。(刘晓惠)
标签: